8月28日,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,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承办的《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研究书系》发布会在京举行。
作为书系之一的《饮水安全与环境卫生可持续管理》披露,中国当前居民饮水安全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,饮用水水质不达标,饮用水源严重污染、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等现象依然存在;饮水安全问题导致的水环境突发事件的数量依然存在,引起了消费者的不安。
《饮水安全与环境卫生可持续管理》聚焦“水资源管理”、“饮水安全”和“环境卫生”三大主题,从城市、县城、建制镇、乡和行政村五个层面分析了当前中国居民饮水状况。
结果表明,在居民饮水方面,城乡差距十分明显。2014年,中国城市用水普及率达到97.6%,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173.7升。中国县城用水普及率达到88.89%,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118.2升。中国建制镇用水普及率达到82.8%,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98.7升。中国乡用水普及率达到69.3%,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83.1升。中国行政村用水普及率达到61.55%,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72.75升。
《饮水安全与环境卫生可持续管理》进一步指出,当前,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已逼近了红线。海河、黄河、辽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分别达到了106%、82%、76%,西北内陆河流开发利用已接近甚至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。水环境的形势也非常严峻,就整个地表水而言,劣V类水体所占比例全国平均为10%,有些流域劣V类水体所占比例远远高于这一数值。如海河流域劣V类的比例高达39.1%。同时,流经城镇的一些河段、城乡接合部的一些沟渠塘坝污染普遍比较重,并且由于受到有机物污染,黑臭水体较多,影响范围较广,对人民群众生活影响较大,公众关注度高,不满意度高。
《饮水安全与环境卫生可持续管理》分析,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少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,且资源性缺水、工程性缺水、水质性缺水并存,水多、水少、水脏、水混四种现象同在的现实,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。缺水,尤其是贫困地区饮水困难、水质难以彻底保障等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。同时,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,也存在着过度开发、严重浪费、低效利用,以及水资源污染等问题,给我国早已短缺的水资源“雪上加霜”。
据《饮水安全与环境卫生可持续管理》介绍,中国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,也积累了一些丰富的经验,为世界解决居民饮水安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。通过政府主导,颁布了多部法律法规,规范了城镇和农村安全用水;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,实施了农村居民享用安全饮水的系列工程;通过制定饮用水水质安全标准,改善了饮水水质质量;通过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,从源头上确保了居民饮水安全;通过强化饮水安全保护意识,有效地推动了水污染防治工作。
“中国饮水安全的未来目标将更加关注水源地建设,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;更加健全安全饮水的运行机制;更加强化饮用水水质监管,提高供水水质安全。”《饮水安全与环境卫生可持续管理》如是说。
(来源:法制网)